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呼伦贝尔市城市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 发布部门: 呼伦贝尔市政府
- 发文字号:呼政办发[2015]7号
- 发布日期:2015.02.02
- 实施日期:2015.02.02
- 时效性: 现行有效
-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 法规类别: 住房制度改革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呼伦贝尔市城市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呼政办发〔2015〕7号)
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驻呼伦贝尔市有关单位:
《呼伦贝尔市城市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规定(试行)》(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号:HGS-2014-0030)已经市政府2014年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规范城市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及零星住宅(以下统称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依法维护业主和开发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本规定所称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进行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行政管理、市政公用、商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
本规定所称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接收单位是指居住小区所在街道办事处、镇。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按属性分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两类。
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建设成本宜列入居住小区开发建设成本或由政府投资的公共服务设施。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严格刚性管理。
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以营利或提供公益性专业化服务为目的,宜进行市场化运作或专业化运营的公共服务设施。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可适度弹性管理。
发改、财政、国土、教育、公安、民政、住建、规划、文化、卫生、商务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和集约用地的原则,使用性质相近或功能可兼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应综合设置。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与住宅建设项目同步规划设计,同步配套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标准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确定。(详见附件《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性质、建筑规模、用地面积、用地位置等应按照规划设计条件,由开发建设单位做出修建性详细规划。
幼儿园、社区用房、托老所、室内文体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物业服务用房和平价超市等用房,由开发建设单位统一配建。按照《呼伦贝尔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本规定附表的相关要求配建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应在土地出让须知和出让合同中载明。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查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方案以及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对工程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名称、功能、位置、指标等进行核定。
分期建设的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须安排在首期建设。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由各相关部门负责实施竣工综合验收。
开发建设单位应将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计划在销售场所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建设地点、建设时序、交付时间、产权归属,并书面告知购房人。开发建设单位在进行居住小区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时,应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计划作为招标书的内容告知投标人。
房屋登记机构应当在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房屋所有权证上注明其规划设计用途。
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等,由房屋登记机构在房屋登记簿上予以记载,不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下列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由开发建设单位依规移交给接收单位,产权归接收单位所有:
(一)社区用房;
(二)室内文体活动中心;
(三)社区卫生服务站;
(四)垃圾转运站、垃圾分类收集站;
(五)法律、法规规定归政府所有的其他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由相关公共服务机构使用和维护,产权单位应与使用单位签订《委托管理协议书》,明确权利和义务。
下列设施应列入开发建设成本,建成移交后产权归全体业主共有:
(一)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绿地或者其他地面建设的汽车停车位;
(二)居住小区内的道路,但属于城市市政道路的除外;
(三)居住小区内的绿地,但属于城市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
(四)物业服务用房;
(五)公共厕所(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归政府所有);
(六)根据规划配建的,仅供居住小区内业主使用的户外健身运动场所。
开发建设单位须统一配建小区标识牌、路标指示牌等便民服务设施。
平价超市、商店等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由开发建设单位投资统一建设,其产权归开发建设单位或者买受人所有,但交付使用后应纳入居住小区物业管理。
开发建设单位应在居住小区工程综合验收备案之日起7日内,书面申请接收单位接收公益性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接收单位应在接到书面移交申请之日起30日内书面反馈移交意见,明确移交时间、方式等,并完成移交。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按规划设计要求建设,达到基本使用要求后移交。接收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增加额外的接收条件。
开发建设单位应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土地资料、工程报建、建筑施工图纸、验收等有关文件移交接收单位,并将移交资料清单作为移交协议附件。
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接收单位向房屋登记机构提出登记申请后,房屋登记机构直接将上述房屋登记在接收单位名下。
房屋交付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由接收单位承担。
产权归属接收单位所有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土地可单独划宗的,单宗确权;不能单独划宗的,按照公用宗予以分摊。
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小区项目中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保障用地供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用地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
(二)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要求,减免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各类行政事业类收费。
1.幼儿园、配套市政公用设施(垃圾转运站、换热站、燃气站等)、老年人服务中心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不含热增容费);
2.社区活动用房、室内文体中心、卫生服务站减收30%配套费。
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在居住小区竣工综合验收合格后,通过“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贴。各旗市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项资金。
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小区项目中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享受国家、自治区相应税收减免政策。具体认定和减免程序由税务部门梳理汇总并通过媒体公开发布。
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规定,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对居民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鼓励。
接收单位所有的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功能,不得擅自转让或变相转让给其他单位使用。
未按本规定完成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各职能部门不予进行小区竣工验收。
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行业管理。擅自变更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性质的,由接收单位(街道办事处、镇)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汇同行业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各职能部门有关人员不按本规定履行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职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纠正,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保障性住房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权和移交参照本规定执行。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本规定实施前已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居住小区建设项目,按照土地出让时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意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建设和管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权属按照当时的规定或者约定办理。
附件: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
类别 | 序号 | 千人指标(组团级) (300-1000户1000-3000人) | 项目名称 | 服务内容 | 组团 300-1000户 (1000-3000人) | 居住小区 1000户以上 (3000人以上) | 设置规定 | |||
建筑面积 | 用地面积 | 建筑面积(㎡) | 用地面积(㎡) | 建筑面积(㎡) | 用地面积(㎡) | |||||
教育 | 1 | 160-400㎡/千人 0.16㎡/人-0.4㎡/人 | 300-500㎡/千人 0.3㎡/人-0.5㎡/人 | 幼儿园 | 保教学龄前儿童。招收3-6岁儿童 | -- | -- | ≥900 | ≥1200 | 1、幼儿园每班按30座计。用地每座不小于9㎡。 2、三班和三班以下的幼儿园可附设于其他建筑,但应有独立院落和出入口;四班和四班以上的用地应独立设置。 |
医疗卫生 | 2 | 6-20㎡/千人 0.006㎡/人-0.02㎡/人 | 12-40㎡/千人 0.012㎡/人-0.04㎡/人 | 社区卫生服务站 | 预防保健、全科医疗、康复治疗、健康教育、计划免疫 | -- | -- | ≥60 | ≥120 | 可与文体、社区服务等设施综合设置。 |
文体 | 3 | 100㎡/千人 0.1㎡/人 |
200㎡/千人 0.2㎡/人
| 室内文体活动中心 | 书报阅览、书画、文娱、健身、音乐欣赏、茶座等主要提供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 | ≥200 | ≥400 | ≥400 | ≥800 | 户数达到3000户及以上应设置综合性体育运动馆,建筑面积不小于1500㎡。 |
商业服务 | 4 |
|
| 平价超市 | 压缩流通链,实现农超对接。 | ≥80㎡/处 | -- | ≥80㎡/处 | -- | 每个小区至少设置一处,可结合居住小区商业设施设置。 |
社区服务 | 5 | 19-32 0.019㎡/人-0.032㎡/人 | 16-28 0.016㎡/人-0.028㎡/人 | 社区用房 | 社区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中心 | ≥50 | ≥45 | ≥100 | ≥85 | |
托老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儿所) | 老年人、幼儿日托(餐饮、文娱、健身、医疗保健等) | -- | -- | 5-20床 | -- | 每床位建筑面积为20㎡。可与文体、社区服务等设施综合设置。 | ||||
物业管理 | 6 |
|
| 物业服务用房 | 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办公使用(包括警务保安、客服接待、环卫管理、档案保存、工具物料存放、治安管理自动化监控、业主委员会办公用房等) | 总建筑面积的3‰且不小于50㎡ | -- | 总建筑面积的3‰ |
| 住宅小区分期开发建设的,必须在首期建设范围内配置。必须为地上房屋,且具备供水、供热、供电设施及通风、采光等基本使用条件。 |
市政公用(含居民存车处)
|
7
|
9-10 (350-510)
0.009㎡/人-0.01㎡/人 |
20-30 (400-550)
0.02㎡/人-0.03㎡/人 | 箱式变 | 10万㎡设4-6处;平均2.5万㎡设1-2处 | -- | 20㎡/处 | -- | 20㎡/处 | 区分不同情况酌情安排,提倡采用占地较小的方式设置,也可结合其他配套设施综合设置。将箱变位置选择在接近用地负荷中心,采取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规划原则。 |
换热站 | 利用换热机组及附属设备给居民供热 | 145㎡ | 160㎡ | 280㎡ | 300㎡ | 300-1000户建20万换热站,1000户以上建40万换热站。建站需开发建设单位预留热力用电、自来水等。 | ||||
燃气调压站(柜) | 调节压力到用户所需的压力并保持管网内压力稳定兼计量作用。 |
| 25㎡/处 |
| 25㎡/处 | 按每个中低调压站负荷半径500米设置。 | ||||
水冲式 厕所 | 30-60㎡/处 | 60-100㎡/处 | 30-60㎡/处 | 60-100㎡/处 | 每1000-1500户设一处;宜设于人流集中处。 | |||||
消防水鹤(消防栓) |
|
|
|
| 按照消防规范要求配置 | |||||
垃圾转 运站 | 将各收集点清运来的垃圾集中,统一运往处理场。 |
|
|
|
| 应采用封闭式设施,力求垃圾存放和转运不外露,用地规模为0.7-1平方公里时设一处,每处面积不应小于100平方米,与周围建筑物的间隔不应小于5米。 | ||||
垃圾分类收集站 | 小区内部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
|
|
|
| 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米,宜采用分类收集。 | ||||
自行车存车处 | 存放自行车、摩托车 | 1辆/户;地上0.8-1.2㎡/辆 | -- | 1辆/户;地上0.8-1.2㎡/辆 | -- | 宜设置于组团内或靠近组团入口处,统一管理的封闭式自行车棚。设置电动车充电装备。 |
类别 | 序号 | 千人指标(组团级) (300-1000户1000-3000人) | 项目名称 | 服务内容 | 组团 300-1000户 (1000-3000人) | 居住小区 1000户以上 (3000人以上) | 设置规定 | |||
建筑面积 | 用地面积 | 建筑面积(㎡) | 用地面积(㎡) | 建筑面积(㎡) | 用地面积(㎡) | |||||
教育 | 1 | 160-400㎡/千人 0.16㎡/人-0.4㎡/人 | 300-500㎡/千人 0.3㎡/人-0.5㎡/人 | 幼儿园 | 保教学龄前儿童。招收3-6岁儿童 | -- | -- | ≥900 | ≥1200 | 1、幼儿园每班按30座计。用地每座不小于9㎡。 2、三班和三班以下的幼儿园可附设于其他建筑,但应有独立院落和出入口;四班和四班以上的用地应独立设置。 |
医疗卫生 | 2 | 6-20㎡/千人 0.006㎡/人-0.02㎡/人 | 12-40㎡/千人 0.012㎡/人-0.04㎡/人 | 社区卫生服务站 | 预防保健、全科医疗、康复治疗、健康教育、计划免疫 | -- | -- | ≥60 | ≥120 | 可与文体、社区服务等设施综合设置。 |
文体 | 3 | 100㎡/千人 0.1㎡/人 |
200㎡/千人 0.2㎡/人
| 室内文体活动中心 | 书报阅览、书画、文娱、健身、音乐欣赏、茶座等主要提供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 | ≥200 | ≥400 | ≥400 | ≥800 | 户数达到3000户及以上应设置综合性体育运动馆,建筑面积不小于1500㎡。 |
商业服务 | 4 |
|
| 平价超市 | 压缩流通链,实现农超对接。 | ≥80㎡/处 | -- | ≥80㎡/处 | -- | 每个小区至少设置一处,可结合居住小区商业设施设置。 |
社区服务 | 5 | 19-32 0.019㎡/人-0.032㎡/人 | 16-28 0.016㎡/人-0.028㎡/人 | 社区用房 | 社区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中心 | ≥50 | ≥45 | ≥100 | ≥85 | |
托老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儿所) | 老年人、幼儿日托(餐饮、文娱、健身、医疗保健等) | -- | -- | 5-20床 | -- | 每床位建筑面积为20㎡。可与文体、社区服务等设施综合设置。 | ||||
物业管理 | 6 |
|
| 物业服务用房 | 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办公使用(包括警务保安、客服接待、环卫管理、档案保存、工具物料存放、治安管理自动化监控、业主委员会办公用房等) | 总建筑面积的3‰且不小于50㎡ | -- | 总建筑面积的3‰ |
| 住宅小区分期开发建设的,必须在首期建设范围内配置。必须为地上房屋,且具备供水、供热、供电设施及通风、采光等基本使用条件。 |
市政公用(含居民存车处)
|
7
|
9-10 (350-510)
0.009㎡/人-0.01㎡/人 |
20-30 (400-550)
0.02㎡/人-0.03㎡/人 | 箱式变 | 10万㎡设4-6处;平均2.5万㎡设1-2处 | -- | 20㎡/处 | -- | 20㎡/处 | 区分不同情况酌情安排,提倡采用占地较小的方式设置,也可结合其他配套设施综合设置。将箱变位置选择在接近用地负荷中心,采取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规划原则。 |
换热站 | 利用换热机组及附属设备给居民供热 | 145㎡ | 160㎡ | 280㎡ | 300㎡ | 300-1000户建20万换热站,1000户以上建40万换热站。建站需开发建设单位预留热力用电、自来水等。 | ||||
燃气调压站(柜) | 调节压力到用户所需的压力并保持管网内压力稳定兼计量作用。 |
| 25㎡/处 |
| 25㎡/处 | 按每个中低调压站负荷半径500米设置。 | ||||
水冲式 厕所 | 30-60㎡/处 | 60-100㎡/处 | 30-60㎡/处 | 60-100㎡/处 | 每1000-1500户设一处;宜设于人流集中处。 | |||||
消防水鹤(消防栓) |
|
|
|
| 按照消防规范要求配置 | |||||
垃圾转 运站 | 将各收集点清运来的垃圾集中,统一运往处理场。 |
|
|
|
| 应采用封闭式设施,力求垃圾存放和转运不外露,用地规模为0.7-1平方公里时设一处,每处面积不应小于100平方米,与周围建筑物的间隔不应小于5米。 | ||||
垃圾分类收集站 | 小区内部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
|
|
|
| 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米,宜采用分类收集。 | ||||
自行车存车处 | 存放自行车、摩托车 | 1辆/户;地上0.8-1.2㎡/辆 | -- | 1辆/户;地上0.8-1.2㎡/辆 | -- | 宜设置于组团内或靠近组团入口处,统一管理的封闭式自行车棚。设置电动车充电装备。 |
注:1、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按审定的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并列入规划设计条件中。
2、居住小区内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应集中合并设置。
3、新建居住组团配建项目及配建规模,应与周边相邻已建成的居住组团统筹设置。